藏行肆日,回程拉萨,几个小时的颠簸后,转道工布江达县中一个崭新的工布藏族的小村落,这便是此行的一个顿点,藏族家访了。
下车,便有卓玛接待,一条洁白的哈达,一句扎西德勒,满满的民族风情。蒙古族接待客人也有献哈达的习俗,还会端上一碗下马酒的,这一点有些不同。接待我们的卓玛名字叫什么忘记了,但听她讲起古来藏族平民是没有姓氏的,只有贵族才有。而名字大多是请寺庙里的高僧活佛,在一些富有吉祥寓意的词汇中选取一个,因而藏族人同名的的非常的多。
我们被卓玛引进家中,参观藏族民居。传统的藏族民居主要有碉房、帐房两种。现在由于藏民定居的越来越多,帐房式建筑越来越少了。而碉房建筑,在西藏各地又有所不同,像我们到访的林芝地区的工布藏族村落,多独院式,由居室(兼厨房)、贮藏间、牲畜间和外廊、厕所等组成。居室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室内以炉灶为中心,周围布置床和其他家具。建筑层高两米多一点,多采用木构架结构,墙体材料用碎石、片石、卵石,以牦牛粪掺和泥土层层叠磊而成,以前穷苦时,用木板、竹篱、柳条篱亦多见,屋顶是内陆各省援助的以红蓝色为主的彩钢铺设,充分体现出藏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地取材的特点。
与室个的白墙的简洁不同,室内却是雕梁画栋、装饰精致鲜艳,墙上手工绘制着宝伞、金鱼、宝瓶、妙莲、右旋白螺、吉祥结、胜利幢、金轮藏八宝,墙壁与屋顶衔接处嵌着一圈木质檐状四彩雕刻,居家用品以铜银制为主,同样是纹饰复杂精致。据说整个房屋院落都是家里的男人们一石、一土、一木亲手建筑雕刻绘画而成。真是令人赞叹了。
边喝酥油茶,边听卓玛讲藏人习俗,从服饰到婚姻制度等等。
工布藏族的服饰与我们所见过的藏族服装,穿一条袖子不同。工布藏族是无袖无领的,下幅分作前后两面三刀摆,齐膝像是裙子又不同于裙子,古色古香。相传是为了纪念吉布藏王的一种服饰,至今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无论春夏秋冬,他们的外面都着此装。
工布藏族的婚俗现在大多也是一夫一妻制,也有少数是一妻多夫或是一夫多妻制。有些家里兄弟多,家里就给老大娶一个老婆,然后这个女子可与其他兄弟同房,但是不管是那个兄弟的孩子,他们都只管老大叫阿爸。一夫多妻的,则是一家姐妹共招一个夫婿。也就是说,想要一妻多夫,或是一夫多妻,你必须找同一家的兄弟,或是姐妹。据说,这样的现象,一是因为贫穷,家里兄弟多了,每人娶一个老婆,那是娶不起的,娶一个老婆得用十几头牦牛或是几十头牦牛作为聘礼,也就是交换。二是因为,不让财产外流,兄弟多了,婚后必定会闹出分家的事情来。如此一妻多夫或是一夫多妻的家庭,一家人过得到也是相当的和谐稳定,不会出现争风吃醋的现象。一夫一妻,那也是绝对的忠诚,结婚时会在自家的佛堂发誓,如果背叛婚姻就会有今生没来世。如果做不到,就要说出来,绝对不能够有欺骗行为。总得来说,还是藏传佛教的信仰,以及藏民内心的无邪。
藏民是没有计划生育的,一个女人可以生到不能生为止,而且每生一个孩子,政府都会有相应的补贴,上学是不用花钱。乡村里的藏族孩子都是散养,就像一路所见的山坡上的牦牛、藏香猪、路边的汪汪和喵喵一样,生于自然长于自然,很是让人羡慕。至于如拉萨、日喀则这样的城市中的孩子,就得内地城市里的孩子没什么差别了,嘻哈、轮滑、足球、洗剪吹,哎!这里没有丝毫偏低藏族孩子的意思无论乡村和城市的,特别声明。
卓玛机枪似的语速,讲完这些之后,不久便绕到了向我们推荐藏族银制用品上来,便没了听的兴致,专心看屋里的雕刻与绘画了。
一个小时过去,出得藏族人家,仔细看着这个小村落,村子不大,只有二十一户人家,其中有一户的建筑显得突出而特别,问过才知是这家几代人向寺庙更显突出,才有得资格在建筑上有所特别的。
在村口拍了几张田野内光,便上了车继续拉萨的回程,中间再次路过米拉山口,已经没有那么明显的高反,三日过去适应了许多,闹了一个笑话,便上上厕所发现没带钱,还是宁夏老大姐替我出了钱,被请客上了次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