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行柒日,最后一天游览,停留在拉萨市内,大昭寺与布达拉宫便是今天的目的地。

大昭寺在藏行五日晚曾谋面一次,未能深入,只是环寺院外墙转了一圈,震撼于石板街道上,磕长头的虔诚信徒。阳光下的大昭寺,又有了另一种古朴雄浑与辉煌,寺门前广场上的两座形如白塔的香炉,燃着香火松脂,袅袅不熄,外墙东西四杆经帆桅杆,表明了这里藏传佛教最高学府的地位。不仅如此,拉萨市的出现与得名,也都与这座寺院有关。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为佛殿之意。而在藏地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便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最终演化成当下的拉萨。大昭寺有1300多年历史,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现今的规模。

大昭寺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其布局方位与汉地佛教的寺院不同,其主殿是坐东面西。主殿高四层,两侧列配殿,布局结构上再现了佛教中曼陀罗坛城的模式。寺院内的佛殿主要有释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师殿、松赞干布殿、班旦拉姆殿、神羊热姆杰姆殿、藏王殿等等。而释迦牟尼殿中的,十二岁释迦牟尼等身金像大昭寺的镇寺之宝,相传为文成公主进藏时带来的。

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从内到外的这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平日里看到磕长头的藏民多是集中大大昭寺外墙的八廓街上。

入布宫是中午饭后,经过三道票证的对照才进到里面。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气势雄伟,是藏式古建筑的杰出代表,人民币50元纸币背面便是布宫的雄姿。布达拉宫最初为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后毁于大火,相传灾后只残存下三间。如今所见的恢宏,是1645年由五世达赖洛桑嘉措重建而成,此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冬宫居所,以及重大宗教和政治仪式举办地,也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之地,更是旧时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布宫主体建筑分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宫殿高200余米,外观13层,内为9层。白宫部分主要是历世达赖居住与理政之处,而红宫最主要的建筑是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共有五座,分别是五世、七世、八世、九世和十三世。各殿形制相同,但规模不等。

大昭寺与布宫令人惊叹的,不只是数以公斤计,甚至可以说吨计的黄金,和宝石。对于藏传佛教以及西藏历史知之甚少的我,除了黄白之物外,更让我震撼的是无处不在的,壁画和雕刻艺术,笔触之细腻,颜色之艳丽,雕功之致美,藏、汉、尼泊尔多种文化之完美融合呈现,令人惊叹。甚至是门环这种小部件,一路看下来都少有相同的纹饰。

大昭寺与布达拉宫的藏行柒日,美哉叹哉!